本篇文章2154字,讀完約5分鐘
搖錢樹裝飾
漢代雙耳銅釜
白虎口崖墓出土的鐵臼
漢代銅熨斗
綿陽信息網位于綿陽市博物館,收藏著兩漢時期的金屬器具,其中鐵器數量超過100件。 從這些金屬器具可以看出,漢代綿陽的金屬鑄造業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也是漢代綿陽手工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唐光孝綿陽日報社文芳閣記者張登軍文/圖
1 .漢代的金屬法規
探索漢代涿縣金屬制造手工業的快速發展,需要了解兩漢社會對金屬冶煉制造和經營的管制政策。
西漢初,物資匱乏,秦一半流通不便,朝廷允許私人鑄錢。 當時銅礦可以自由開采,用于貨幣鑄造,也用于兵器制造,還用于生活器具和祭祀器具的鑄造。 《漢書·; 食品志》對此有很大的篇幅。 那是政策的放寬,平民百姓和官員鑄造假錢,小王子王開礦鑄錢,擁有的財富堪比一國之君。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漢武帝規定對偷硬幣者判處死刑,但不禁止民間私下偷硬幣。 西漢元鼎4年(公元前113年),朝廷命令錢幣由上林苑鐘官、妙招官、辯銅令等三官統一鑄造。
西漢時冶銅技術相當成熟,但隨著鐵礦石的發現和冶金技術的興起,民間鐵器鑄造民間工作室不少,但普及程度不高,銅器仍在軍事、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但是,隨著冶金技術的成熟,鐵和銅的質量差異越來越重視鐵器。
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發表鹽鐵專營政策,在不生產鐵器的郡設置鐵官,負責冶金手工業經營場所的管理。 直到東漢章和二年( 88年),漢和帝劉肇即位后不久,停止禁止鹽鐵,由縱民私鑄,朝廷從稅收上加強了管理。
《史記》《漢書》等史料中有鐵礦開采、冶煉、鑄造的記述。 《鹽鐵論·; 在復古》中,描繪了鹽鐵專營前的富豪們采集鐵礦石,鼓鑄鹽的故事。 雖然目前在綿陽沒有發現鐵礦冶煉和鐵器加工坊的遺跡,但當時肯定是存在的。 否則,朝廷不可能在廣漢郡或后來的梓潼郡設置工官。
鹽鐵專營被取消后,民間工作室的增加、領域競爭的擴大、鐵器工作室的手工業者們,必然會在制造技術上下功夫,從而大幅提高鐵器的質量。 鐵器很難殘留,在綿陽的漢代崖墓中,有時會出土鐵器,但大多數銹跡斑斑,有的只剩下銹跡斑斑。
2.鐵器的冶煉和制造
綿陽境內考古發掘中,漢代鐵器出土超過100件,數量和規模都無法與漆器相比,但從出土文物的質量和年代順序來看,漢代涿縣金屬器具采用方面發展迅速。
綿陽境內出土的漢代鐵器中,年代最早的一批是去年10月在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松林坡西漢初期的豎穴土坑墓出土的,包括鐵斧、鐵鍤、鐵斤等,這是西漢初期鐵器應用于涿縣農業生產和手工業生產的典型代表。 1992年在雙包山1號西漢木棏墓出土了鐵鍬、鐵斧、鐵鐮等。 1995年在雙包山2號西漢木棏墓出土了鐵臻、鐵斧、鐵鎧、鐵削、鐵燈具、鐵敷頸、鐵蓋弓帽、鐵馬銜、異形鐵器等。
雙包山西漢木棏墓的年代屬于西漢中晚期。 從出土文物可以看出,西漢初期鐵器開始應用于農業生產和手工業生產,但產品種類少,數量少。 西漢中晚期,鐵器的應用范圍進一步擴大,涵蓋農業生產、手工業生產、生活器具等。 由此也可以看出,西漢時鐵器并未廣泛普及到軍事武器上。
直到東漢時期,隨著鹽鐵專營政策的廢除,鐵器的種類更加豐富,在滿足農業、手工業生產需要時,也被廣泛應用于軍事武器。 1998年8月,綿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白虎口東漢崖墓群出土了鐵錛、鐵削、鐵臼、鐵铏、鐵釜、鐵鉤嵌入、鐵剪刀等器具。 另外還有環首刀、圓首直背單刃刀、直柄刀、鐵箭鏃、長矛等軍事武器,數量不少。 在園藝高柏梁崖墓中,還出土了鐵剪刀、鐵燈等生活器具,還出土了環首刀等。
2007年10月,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松林坂的東漢磚室墓出土38件器物,多為金、銀、銅、鐵等金屬器具,除農業生產用具外,還有鐵劍、鐵刀等軍事武器。 在附近東漢末年的豎穴土坑墓中發現了鐵斧。
從綿陽出土的漢代鐵器可以看出,到東漢時期鐵器制造技術有了很大的提高。 最有力的證據是綿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松林坂東漢磚室墓出土的鐵劍,劍柄中發現了少量合金材料,這在當時屬于先進的制造技術。
3 .青銅器的鑄造
銅器在漢代依然很普遍。 在綿陽境內的考古發掘中,出土了漢代青銅器,涵蓋生活實用器具、祭祀器具、葬禮冥器等,還有銅制的軍事武器。
綿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雙包山西漢木棏墓,先后出土銅鏡、銅敷頸、銅甑、銅盆、銅釜、銅槍機及車馬銅裝飾品等。 從這些出土品可以看出,西漢初期到中期青銅器的采用還很普及,以實用的生活器具為中心,還有裝飾品和軍事武器裝備。
東漢時期,青銅的應用更為廣泛。 1998年在白虎口崖墓,出土了漢代的銅熨斗、銅嗎? ? 斗、銅鏡等。 這些青銅器都是現實生活中的實用品,但工藝并不特別精致,形狀簡潔。
1999年在綿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永興町出土的漢代蒜頭銅壺,形狀也很簡樸。 1979年在綿陽游仙區開元場出土的漢代蒜頭銅扁壺1件、1975年在開元場出土的漢代帶蓋銅壺1件等,同樣進行了簡約線路。
綿陽市博物館收藏的漢代銅鏡,必須精致。 這些銅鏡的背面有裝飾,構圖復印繁雜,局部細節的解決也很美,不僅是當時人們生活中的實用器具,也是很好的裝飾品。 綿陽市博物館的一件收藏的漢代帶蓋提梁銅壺,從造型和外包裝上看都展現出很高的制作工藝,應該是綿陽館收藏的漢代銅壺中的上品。
最具代表性的是漢代的大銅馬和搖錢樹。 東漢大銅馬于1990年在綿陽何家山2號墓出土,由頭、頸、胸、腰、腿等9個部分鑄造,通過子母口套和釘孔連接,體現了馬的內在力量和動感之勢。 一個牽引兵馬俑,由兩部分鑄造,右臂和身體吻合。 整個集團的作品工藝多而雜,造型優美,是東漢青銅器制造的代表作品之一。
目前國內出土完整的現金樹20株左右,綿陽6株,是出土現金樹數量最多的地方。 其中,1990年在綿陽何家山2號墓出土的東漢搖錢樹,是國內現存最完好、最大、技術最多、最復雜的同類文物之一。 何家山1號的墓、安州區、三臺縣等,都出土過東漢的搖錢樹。 這些搖錢樹葉薄、紋樣豐富、雕刻精細,是漢代青銅器中的精品,是葬禮冥器的典型代表。
從綿陽出土的青銅器可以看出,漢代綿陽人的現實生活中,并不特別重視青銅器的制造,但對冥王星青銅器特別重視,也重視制造技術,在當時人們的喪葬習俗中,體現身份、財富、精神信仰的器物
李志
標題:【快訊】從出土文物看漢代綿陽金屬制造手工業
地址:http://www.doktororjin.com//myjy/16839.html